認識玫瑰石玫瑰石之礦物組成及產狀 台灣東部花蓮玩石家深受喜愛、讚賞、及珍藏之玫瑰石,有的打磨拋光成塊石,安置於台座上,有的切成片狀,再加以框裱,小的則裁切研磨成印材或工藝品,聆琅滿目,美不勝收,這些玫瑰石有的以顏色粉紅艷麗著稱,有的以圖紋景緻有如山水圖畫取勝。其所以被稱為玫瑰石是因經琢磨拋光後,部份呈現粉紅色,有如玫瑰或薔薇的顏色,但也有部份為白色或黑色紋路線條,其成分皆有所不同;粉紅色者,其化學成分主要為矽酸錳(MnSiO3,薔薇輝石)或碳酸錳(MnCO3,菱錳礦),白色部份可能為碳酸鈣(CaCO3,方解石)、碳酸鎂鈣(MgCaCO3,白雲石)、或石英(SiO2),黑色紋路則為氧化錳(MnO2,軟錳礦、硬錳礦、水錳礦、褐錳礦、或黑錳礦)或錳透輝石([Ca,Mn][Fe,Mn,Mg]Si2O6),這些黑色氧化錳礦物為矽酸錳或碳酸錳礦物受氧化作用而形成,因此不是由礦脈開採的原石(山採石)及不是在河川經天然水洗或摩擦過的石塊,其外表多受氧化作用而呈瀝青般的黑色或深褐色。 嚴格講(學術上),賞石界所稱的玫瑰石為岩石而不是單一的礦物,其是主要由學名為薔薇輝石(rhodonite)、次要的菱錳礦(rhodochrosite)、錳透輝石(schefferite)、錳鋁石榴石(Mn3A l2Si3O12,spessartite)、方解石(calcite)、白雲石(dolomite)、及石英(quartz)等礦物組成,有時亦含有少量的綠泥石、綠廉石、及石綿等。 薔薇輝石屬矽酸岩類輝石群礦物,英文名rhodonite,源自希臘字rhodon,玫瑰之意。不含雜質的薔薇輝石之化學成分為MnSiO3,但其中的錳元素,小部份常與鈣及鐵等元素交換,且結晶中往往混有碳酸鈣及二氧化矽,因此,常以通式(Ca,Fe,Mn)SiO3表示其化學成分。 薔薇輝石在結晶結構上屬於三斜晶系,成完整結晶體者很少見,多為緻密狀至細粒狀之集合體,而成塊狀;光澤似玻璃,硬度5.5到6.0,比重3.5到3.7,顏色呈玫瑰紅,但表面容易風化產生暗褐色至黑色的氧化錳。氧化錳的礦物有很多種,因結晶結構的不同,或化學成分些微的差異而分別為錳土(MnO2. nMnO + 10~15%H2O)、黝錳礦(MnO2)、軟錳礦(MnO2)、硬錳礦(MnO2. MnO + 6%H2O)、水錳礦(MnO2. H2O)、褐錳礦([Mn,Ba][Mn,Si]O3)、及黑錳礦(Mn3O4)等礦物。 菱錳礦在學名上又稱紅錳礦,中國亦俗稱粉翠、京粉翠、或桃花石,為碳酸岩礦物,有時含有鈣、鐵、鎂、及鋅等元素,結晶屬六方晶系,呈結晶或緻密狀及葡萄狀塊體,晶體易劈裂成菱形體,故稱菱錳礦;光澤似玻璃,硬度3.5到4.0,比重3.4到3.6,透明者呈暗紅色或薔薇紅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者呈暗紅色或褐色,在空氣中風化後,其表面變為黑色的氧化錳礦物。 薔薇輝石形成於變質岩或熱水交換的礦床;與錳鋁石榴石及錳橄欖石(tephroite,Mn2SiO4)產於接觸變質的角頁岩(hornfels)中,或以脈狀及塊狀與方解石、鋅鐵礦(franklinite,[Zn,Mn,Fe]Fe2O4) 、矽鋅礦(willemite,Zn2SiO4)等生成於熱水交換礦床中;錳成分則來自深海沉積物或風化淋濾殘積物,生成的年代一般為古生代(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薔薇輝石主要之產地有俄羅斯的烏拉山、中國、瑞典、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南菲、英國、及加拿大等國。台灣的薔薇輝石主要之產地有花蓮三棧溪、木瓜溪、和立霧溪上游、和平溪上游的二子山東側、及宜蘭東澳西帽山等處。據調查,台灣的玫瑰石之原生岩層的上下盤多為變質的石英片岩,玫瑰石呈鏡狀或囊狀不規則出現,且含量不大,不易大規模開採。 台灣的玫瑰石產出可以分為山礦、溪礦、及海礦等三類;山礦為產於岩層的原生礦,溪礦為山礦經風化碎裂後,沖流於河川中的塊石或卵石,海礦則為溪石經河水沖流到海中,經潛水撈取;溪礦及海礦有經過河水及其它岩石的長久沖刷、掏洗、及摩擦,外表較為渾圓光滑,品質亦較為優異。 大塊的玫瑰石經切鋸、打磨、拋光,再量身訂製台座安置,可當擺飾觀賞,一般稱之為風景石或奇石;或切鋸成薄片,背膠強化,再打磨、拋光、裁切、裝裱,有如一幅山水畫,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產於台灣花蓮三棧溪者,顏色嬌豔色紋優美,產於木瓜溪者花紋圖樣如山水國畫般,令人讚嘆,產於立霧溪者色澤豐富變化多端;形佳色麗圖紋如風景的大件玫瑰石,其價值不菲。近年,台灣亦從中國大陸等地進口大量的玫瑰石,其顏色呆滯、色澤渾濁、圖紋雜亂,觀賞價值與台灣產者相去甚遠,有經驗者分辨不難。 花蓮玫瑰石─臻極中西畫境 壹、台灣玫瑰石形成原因特殊 1、玫瑰石是含錳的的礦物質,而錳這元素在地球上多在海洋地殼環境,以礦脈形式出現於海底中洋脊或火山附近,或以錳殼形式沉積於海床之上。 2、這美麗粉紅的薔薇輝石(Rhodonite),在世界上出現的國家有七個以上,台灣是其一,而出產在臺灣東部北區幾個溪流及其上山脈之中。其形成原因就與其他國家不同;台灣玫瑰石是台灣歷經兩次造山運動的結果。 3、幾百萬年前台灣第二次造山運動『大南澳運動』,由海底地殼湧起揮灑在奇萊大山以東各山脈支脈,想像那是多麼壯觀激烈的場面。海水挾帶整個海底板塊擠壓上『古台灣島』,造就今中橫公路的壯麗大山,又有立霧溪及其上游各支流的下切侵蝕,大理岩層露出地表,造就世界罕見的雄偉溪谷。 貳、台灣玫瑰石色質紋獨特 1、台灣玫瑰石石色不單純; 台灣玫瑰石大部份粉紅的薔薇輝石(Rhodonite)與各國進口所見僅有大片粉紅、加上無方向的黑色枝椏、偶而加上帶狀土黃色而已,而台灣玫瑰石它獨特之處是與很多礦物質元素共生;礦物質是十來種、二十來種不勝枚舉。且與在地觀賞石的一般稱呼來說明:有與大理石共生互層、有與金瓜石互層共生、有與紅石互層共生、有與雲母石共生、有夾雜石英、鋇長石等等、還有無法盡述其互層共生狀態。造山運動的岩石石肌就與眾不同。 2、台灣玫瑰石石質不單純; 台灣中央山脈東翼是台灣地質有名的變質岩區。很多揚名國際的岩礦皆產在這裡。如大理石、台灣閃玉(豐田玉)蛇紋石、陽起石、竹葉石等等。台灣玫瑰石由海中隨同造山運動到此變質岩區的北區、加上錳礦本身比重也高。通長其硬度在6度上下、由於其重量在溪中、溪灘發現時,常在石堆底下,露頭也許只有一點點。就如玫瑰石石色呈現多樣化,也證明其石質的多元化。 3、台灣玫瑰石石紋不單純; 台灣是受菲律賓板塊擠壓上升,「大南澳造山運動」的劇烈不是排山倒海可以形容。目前在太魯閣風景區內的慈母橋下、神秘谷中最可看出岩石褶曲複皺的紋理。同樣也出現在同一地區地質環境的玫瑰石石紋上,也是世上其他玫瑰石種中,僅有台灣玫瑰石紋理最富有多變性。就由於石色、石質、石紋出類拔萃,交織出深淺不一、濃淡不一,紋路不一、多元萬變的色彩與紋理,架構每一石不同的景色來。 參、經歷半世紀的玫瑰石審美方向 台灣玫瑰石在台灣風行已超過半個世紀,剛開始受到喜愛是受到珊瑚鍊條的影響,當年由於珊瑚鍊條受到境外遊客的垂青,需由海域開採原因致來源不易。出於礦物質的台灣玫瑰石,鮮紅亮盈度可媲美海中生長的珊瑚,因而也製作成紅色鍊條,但由於無法如珊瑚鍊條般的純色,兼有雜質,致無法開出另一種材質的天然鍊條來。  但是,台灣玫瑰石依原樣整體形狀琢磨出的也一樣受到境外遊客的垂青,隨同台灣觀光事業的發展也就成為旅遊紀念品。當然其本身色質紋形的優美條件、受到境內外遊客喜愛是必然的。 早期的鑑賞以色彩為首要,深紅濃黑是上品,那時的磨石工具只能去皮拋光。石形也只能依原石之大體原樣,而石皮具有滑順光溜、光澤有彩為要求。後來由於採石工具及交通工具之進步,大型玫瑰石由溪底、海底漸次挖掘上岸,色彩之欣賞固然重要,各種色紋形成的構圖,浮現似之又不似之的景觀,有地景地貌、有天穹氣象、有山之影、有水之韻,有林相木姿、有田園鄉趣、有雪景夏情、有晨光夕照,愛好玫瑰石的人士被玫瑰石上的景色神迷而醉薰,以是。玫瑰石的製作方式開始產生幾種多元化的表現方式;(1)以原石方式的展示(2)以具有雅石條件方式的展示(3)依原形磨亮方式的展示(4)磨圓狀橢圓形方式的展示(5)原石開天窗式的展示 (6)切片留邊的展示 (7)切片修邊的展示(8)原石噴沙方式的展示(9)切薄片製框成畫方式的展示。 肆、玫瑰石的景緻由中國山水畫欣賞起進而兼籌並顧西畫意境 台灣玫瑰石上的景緻,依中國人的美術素養;「留白」的概念、「上天下地」的概念,「山水美學」的概念。業者以及愛好者的互動互琢磨,不僅交談上相互琢磨研討再研討,玫瑰石上的技術也琢磨再琢磨,同時為能隔絕被氧化與增添明亮度的漆料,也改用上等汽車漆。『天然石畫』的產業文化在花蓮地區形成一種『有料』的美學與美術的探索,正由於台灣玫瑰石的礦物質含有石英、鋇長石等白色系,在中國山水畫境的留白處理,增加空間感、層次感、明朗化、時間與季節性的景象表示等。而台灣玫瑰石上多種礦物質,互層及混合出多元化濃淡明暗的多采多姿性,使台灣玫瑰石有異於其他各地同種玫瑰石。出現的色彩及構圖條件在觀賞石的領域是出類拔萃,卓爾不凡的。呈現的景象萬千、每一石就是一幅不同境界的畫面。 在玫瑰石發展到切薄片的階段,愛好石畫者在鋸檯作業場所與石展場合觀看石畫的機會,比之磨原石的切磋要多許多。有些玫瑰石片硬要框作中國山水畫來欣賞又太牽強。有些色澤不多彩但又有一股不多見的景象。有些色彩石紋濃烈擠壓,與中國山水畫疏淡有致又迴然不同。具有西畫美學基礎的有識之士獨具慧眼。在長期觀賞台灣玫瑰石上景緻時,感覺有些玫瑰石片畫境又與20世紀西畫有相似之處,若一直拘限於中國山水畫境的框框,石畫視野未免太拘泥。而花蓮縣境有些溪產石片雖無玫瑰石片的多采多姿,但幾種色系及浮現的原野‧田園、草際水涯風光與西畫的水彩畫、油畫又有些相近。花蓮玫瑰石的畫境看似中國山水畫,並未向純抽像方向走,注重意象美,  中國山水畫與現代西畫的明顯不同之處是由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體系的差別造成的。「氣韻生動」是中國山水畫的最高目標,給人以高度生命力的感覺,注重「氣」的根源。「虛實相生」是達到畫面靈動而獲得韻味的審美觀。  20世紀西畫是畫家不再被動地描繪肉眼所見的形態及空間,而是轉向主動地創造不同於現實的視覺美及藝術空間。而花蓮玫瑰石上呈現的似虛似有的景象,以及像空中鳥瞰所拍攝或近拍特寫的影像效果,是超現實的視覺美。由塞尚、高更、梵高、馬蒂斯、畢加索到康定斯基,先從打破被西畫理論奉為圭皋的透視學及解剖學開始,逐漸向平面化、符號化以致完全抽像的點、線、面、形發展,也就是強調了純視覺美(藝術美)應超越現實美(自然美)的準則。在花蓮玫瑰石的審美觀也該趨向更寬廣的藝術空間。臻至看似中國山水畫的意象美,臻至看似西畫的純視覺美(藝術美)。兼籌並顧、納廣蓄深。  簡單來說,20世紀西畫進展到要觀眾欣賞平面上的純視覺美,不再將畫面當作寫實景物。而攝影術的發明已不必再求畫家辛苦地去記錄肉眼所見的形象。畢竟鉅細無遺的寫實功夫只是技巧而已。花蓮玫瑰石的畫境也該朝向非實景的虛空境界。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r11197 的頭像
    rr11197

    月子中心

    rr111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